从浙江余村的基层实践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,指引着一场发展观的深刻革命。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主线,系统阐释这一思想的演进逻辑、实践路径与全球意义。

一、“两山论”的提出与哲学内核
2005年8月,时任在考察安吉余村时,首次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彼时的余村因开采矿山导致山体裸露、溪水浑浊,村民虽靠“石头经济”短暂致富,却陷入“环境负债”的困境。关停矿山后,余村转向竹林经济、生态旅游,十年间村民人均收入增长超4倍,“卖石头”到“卖风景”的转型印证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。
“两山论”的哲学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创新:它突破了“人类中心主义”与“自然中心主义”的对立,揭示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化规律——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、生态财富,更是社会财富、经济财富;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,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。
二、从理念到政策的制度演进
“两山论”提出后,中国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将其转化为国家行动:
顶层设计:将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;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“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”的目标;2023年生态环境部总结显示,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.5%,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.9%,森林覆盖率超24%(较2005年增长约4个百分点)。
法治保障:出台《环境保护法》(2014年修订)、《长江保护法》《黄河保护法》等30余部法律法规,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;2023年全国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超1.2万件,追偿修复资金近百亿元。
地方实践:浙江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(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)推动乡村生态振兴;贵州赤水市依托丹霞地貌发展生态旅游(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),实现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超50%;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超6000平方公里(全球荒漠化防治典范),带动周边10万农牧民增收。
三、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方案
面对气候变化、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,“两山论”为世界提供了“发展中国家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”的中国样本。中国承诺“2030年前碳达峰、2060年前碳中和”(双碳目标),通过建设全球最大规模的清洁能源体系(风电、光伏装机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)、推动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发展(帮助沿线国家建设生态友好型基础设施),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。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言:“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东方智慧。”
结语:“两山论”不仅是发展理念的革新,更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。从余村的竹海到长江的碧波,从塞罕坝的林海到库布其的绿洲,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证明:生态兴则文明兴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可行且必行。
您好,这是一条评论。若需要审核、编辑或删除评论,请访问仪表盘的评论界面。评论者头像来自 Gravatar。
2dn6md
gqirgi